为了以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激励、教育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,为辽宁全面振兴凝聚磅礴的青年力量,加快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,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,6月19日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赴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——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,开展思政课教师讲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活动。
“同学们,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,上面的图案是一个露天煤矿,这个煤矿就是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海州露天矿!”同学们通过思政课教师尹俏的讲解全面了解了海州露天矿的“前世今生”,并通过她了解了中国煤矿工业发展历史,以及辽宁阜新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。海州露天矿是新中国“一五”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,当时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,代表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采煤工业的最高水平。《人民日报》在一则报道中写道:“海州露天矿的投入生产是我国煤炭生产的一次工业革命。从此,我国煤炭工业历史掀开了电气化采煤的篇章。”
同学们经过海州矿精神红色主题广场、矿山文化广场、博物馆,来到海州矿精神纪念碑前。纪念碑主体仿岩石组合造型,岩石缝隙中开出变体电镐,电镐上面是矿工群雕像,寓意煤矿工人开天辟地、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精神。“海州露天矿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‘海州矿精神’,‘海州矿精神’是攻坚克难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体现了艰苦奋斗、不惧艰辛的特质,以及对共和国发展的贡献。”同学们一边听着思政课教师王丹丹的讲解,一边认真端详着纪念碑,心中充满了对共和国发展无私奉献的煤矿人的无限敬意。
从纪念碑往南,来到观景台,俯瞰350米深、7平方公里大小的露天采矿坑,令人产生巨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撼。“当年,海州露天矿在开采最繁忙时,机车整日轰轰而过,火车穿梭不止......”思政课教师何淼讲道,“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,2023年11月,中共辽宁省委明确提出新时代‘六地’目标定位,同学们要勇挑重担,了解、学习、践行新时代‘六地’目标定位,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、爱国奉献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”看着一件件曾经的采煤工具,听着一段段艰辛而豪迈的奋斗史,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在实践教学的最后总结环节,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李骏灼同学总结道,“今天的思政课我非常喜欢,没想到思政课还可以走出课堂,搬到海州露天矿。通过今天的实践教学,我了解了海州露天矿,了解了辽宁新时代‘六地’目标定位,也感受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时代使命。”
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讲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活动,同学们对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。此次活动,是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,也是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、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作用的重要举措。学校正在积极建设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聚焦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,打造丰富的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内容,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实践教学活动,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,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。